话不多说,先上这张图。
这张图是我在前几天在刷 Twitter 的时候看到的。当时我觉得这个场景十分典型,就截屏保存了;也是因为我遇到过形形色色的微信沟通“车祸现场”,正好可以借机说说。
你可以暂停⏸,想一下你在微信聊天的时候,讨厌哪些行为?也正好看看我在下面是不是覆盖全了。欢迎留言评论补充。
我的个人微信现在有 4639 位好友,我主动加别人的好友和别人加我的好友都有。在微信沟通的礼仪方面,我也算是“见多识广”。
如果说微信沟通的目的是交流和传递信息的话,以下的这些方式是最低效的、背离目的的,都是被我讨厌的,可以称为“车祸现场”:
1.上来就问“在吗”,不直接说事儿,最典型的就是前面截图的案例。
- 不是每个人都是实时在看微信的,要考虑到沟通的“时间差”。也就是说,你发出去的信息,对方过了一段时间才回复是很可能也正常的;对方发出来的信息,你也可能会过一段时间才回复。这个时候,一次性把你要说的信息表述完整,对方能 get 到全面信息然后给出有用的回复,就是最高效的——当然了,更直接的方式是直接微信语音会议。
- 我会给这种只发“在吗”不说事儿的人贴上“二货”的标签。
- 在你发出“在吗”之后,对方立即回复了,这是最佳状态,接下来可以直接聊事情。
- 最次最次,在你发出“在吗”之后,对方没回复,你也应该再补发信息,把事情说完整。 2.不是很熟悉的人,发 40 秒以上的大段语音,尤其是废话连篇抓不住要点的。
- 只有我们家领导和我妈有特权给我发大段的语音,其他人不行。
- 不要跟我说什么语音转文字,你自己试试你的语音转出文字来是什么德行。你自己心里没数吗?
- 实在不行,我推荐用微信自带的或者任何输入法都带着的“语音转文字”输入功能,也就是你直接说话,转换为文字后发送给对方。
3.不打招呼直接拉群的
- 因为工作缘故,我经常需要拉群帮人做对接。
- 这个时候,最礼貌和妥当的做法就是先征得当事人的同意再拉群;紧跟着就应该介绍双方身份和拉群事由,然后请对双方自由“勾兑”。
- 最差的情况就是不打招呼、“擅自”拉群。 4.拉群后不说话的
- 我给很多人拉群对接过,拉群之后,发起人往往啥话不说,“偷偷”加了好友然后私聊。
- 结果就是我拉群后根本不知道他们是不是对接上了,是不是有效果。
- 等到很久之后再想起这个事情,我问他的时候,他居然笑嘻嘻地回答说“哦,我们已经私聊说过了”。还是恭喜你。下次我不会再给你拉群了。
- 这种情况下,还是应当知会我一声,我也好心里有底。 5.通过微信群添加好友直接用微信系统默认申请信息的
- 比如下面的截图是我刚刚测试的,从微信群中随便点击一个人的头像选择添加好友,申请信息是“Hi,I’m XXX from the group ‘XXXXXX’. ”。
- 这个好友申请有什么问题?首先没说清楚你是谁,加我要干啥。如果不是质量特别高的群(这个太罕见了),我跟你没啥关联,凭什么要接受你的好友申请?仅仅因为我们在一个群里吗?还不如直接忽略就好了。
- 比较好的好友申请是什么样子的呢?简介地表示你是谁、加好友做什么就可以了,比如“ TGO 鲲鹏会赵新龙,邀请您参加下周六活动”“ TGO 鲲鹏会赵新龙,昨天活动见面聊过”。
6.拼多多砍一刀、淘宝盖楼、转发微信小游戏的
- 这种我简直直接想拿刀砍他、把盖楼的砖头呼他脸上。
7.检测僵尸粉,直接删人
- 如果说大部分的问题都是由当事人“非傻即坏”引发的,那这个绝对是当事人傻造成的。
8.微信聊天内容截图公开
- 关键内容不打码、姓名和头像都不打码直接公开的,我觉得是不可接受、无法原谅的。
- 如果非要说例外的话,群聊信息除外。
吐槽完了,我们来汇总一下微信沟通礼仪:
- 开门见山,直接说事儿。切记只发一句“在吗”然后没下文。
- 不发语音。言简意赅地用文字表达清楚。
- 拉群之前先打招呼获得许可。
- 拉群之后及时回复和通告。
- 申请好友要自我介绍并说明来意。
- 不要转发拼多多、小游戏。
- 不要脑残检测僵尸粉。
- 聊天记录勿擅自公开。
最后一条:那些加了你微信,既不跟你聊天又不给你点赞的人,有可能是来暗算你的。要小心了。
参考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