活动现场照片
8 月初,我在上海做了一场 30 分钟的分享,自我感觉效果不错——大概有这么几个表现:
- 现场听众大概 180 位,就我目力所及,没人中途退场;
- 过程中观众集体“哄笑”四次——这些笑点也基本都是在我预设之中会出现的;
- 时间把控刚刚好,30 分钟演讲时长不多不少;
- 最后一页 PPT 播放我的微信二维码,到我下台坐定,共收到了 54 个微信好友申请。
接下来,分享一下我的演讲准备过程和其中的一些思考。
确认演讲主题和(更重要的是)提纲
我在 5 月 27 日的 2050@2019 有 一场分享,主题是 2050 的组织运作模式。活动现场,马老师邀请我在他们主办的会议上做一个分享,主题就是 2050 的创新模式对于会展从业者的启发。我希望 interface 更多的人参与到 2050,并且当天的分享内容也是可以复用大部分的,就现场答应了下来。
中间也有持续的沟通,在 7 月 9 日的时候,我们见面聊了一个多小时,敲定了演讲提纲,后面我就按照提纲准备内容了。
这个过程很有意思,是需要双方磨合的,双方会有不同的出发点和诉求。比如
主办方视角:
主办方对于演讲嘉宾的分享内容是有一个预期的:我希望你分享的是什么内容、有什么样的数据、什么样的故事、什么样的结论。这就需要双方(主办方和演讲嘉宾)对齐目标和预期:我告诉你希望你讲什么、你告诉我你能讲什么,我们通过沟通,让这两个匹配起来。完美。
演讲嘉宾视角:
我愿意分享的并不一定是我真的能分享的(比如公司不让分享、不适合公开场合分享、人群不感兴趣等),我能分享的不一定是主办方想要的,主办方想要的我不一定讲得出来。甚至,这个话题方向,我不一定是最合适的分享人。我如何才能讲得愉悦,也让台下的观众听得尽兴?
撰写逐字稿
按照前面沟通确定的提纲,我开始收集整理素材和准备 PPT,然后两周不到的时间,我提供了 PPT 的初稿,并且在微信群内提交给对方“审阅”。在初稿阶段就及时沟通,有不合适的随时修改,这一步是很必要的——等到最终自己把终稿写好了再给对方,这时候如果有修改,那就是大动作了。
马老师也很及时的给出了几点建议,比如在如何常态化的维系方面
- 我的感受是,从大的方面,主要发起人让大家感受到一直保持一颗为公的心很重要。如果首当其冲是自己获利获益,其他人就不会愿意投入。– 这一点您是不是已经有提过?
- 另外,除了现场,平时的一些认可是不是也有利于日常维系?
- 我记得你给我打开过平时的一次志愿者会议的日程页面,其中有一个环节是认可。我觉得那个截屏加解释也会有助于理解。 对应的,我对 PPT 内容作了更新调整。比如增加了 2050 网站的截图,说明月度的恳谈会都是做什么的(来源 https://2050.org.cn/insights/ )
在这个基础上,我撰写了大概 3500 字的逐字稿。结合演讲内容中的两段视频、留给大家发笑的时间,这样的长度应该是够了的。
还有一点需要注意:你的演讲时长是不是包含 QA 环节。我的 30 分钟是全部用来演讲的,下午场演讲结束后有统一的 QA;而如果包含演讲,那我要再留出 5 分钟做两个现场问答。
写逐字稿的作用是什么?这个其实是首当其冲的问题。因为大家会觉得写逐字稿
-
很累,很费劲 - 一下子写这么多字
-
没什么用 - 我要讲的内容我又不是不清楚
逐字稿的作用恰恰是针对这两点的。逐字稿的价值在与你把所有要讲的内容都提前准备好了。大部分人认为有了 PPT 好像就已经把准备工作做完了——恰恰不是,除非你就是把 PPT 上的文字都读一遍。逐字稿能够帮我们精准把控要输出的内容,不仅控制时长,而且确保不会遗忘关键点,更重要的是,书写出来的过程保证了你对于全篇有整体的把控,并且有机会前后呼应地做些修改。
2019 年 5 月 26 日,得到 App 举办“得到开放日”活动,所有上台的嘉宾都是写好了逐字稿并且按照逐字稿进行数遍演练的——也因此现场效果极佳。
现场彩排
我在上午听了一个开场分享,内容很精彩,我的收获很大。也因此我在赶紧对于我的分享做了内容补充,并在中午大概 12:00 完成了新的素材(包含 PPT 和逐字稿),然后用 PPT 的演讲模式演练一遍,基本流畅。
我的分享是下午三点到三点半。我在午饭后大概 13:30 到现场测试了舞台、站位、投影、翻页器等,并且和控台小哥沟通确认:我的 PPT 翻到视频页面的时候,他直接点击播放视频,中间不用其他口令,就是直接播放。 然后,我就可以安心等待下午开场了。
时长控制
在台上的时长控制是个老大难的问题。就我听过的诸多分享(三年下来也有上百位嘉宾的分享了)来看,最常见的是超时,提前结束(比如原定 45 分钟的分享,讲到 30 分钟讲完了)也偶有发生。
我防止时长把控不准做了两项内容:
一个是撰写逐字稿,结合自己的语速,能保证大差不错。需要注意的是,上台之后大部分人因为紧张而导致语速加快,所以可以多准备几分钟的内容。
一个是内容 buffer。我在演讲最后 3 页放的是上个月去台北参加 GTLC 全球技术领导力峰会 · 台北站的案例,这个案例,简单的话一两分钟就够用,长的话五分钟十分钟也都有的讲,这样不论前面有多少差池,我都可以用这个案例把时长调整回来。
现场演讲的效果不错,具体已经在前面说过了。
当天在现场和活动发起人马老师沟通,她称赞道您是唯一一个写好了逐字稿的嘉宾。我表示受之有愧,也坦承这是“对自己好”。在这样公开的演讲活动中,事先对上台嘉宾“折磨”越多,现场观众就会听得越过瘾,而事成之后,我们和嘉宾的关系也会更加亲密,正所谓“感情是麻烦出来的”。
其实都一样
我觉得有几个事情挺像的:演讲、单口相声、脱口秀、老师……都是一个人在台上说啊说的。我在笑果文化的一篇文章“准备你的第一次脱口秀表演”中看到了完全一样的建议。这篇文章(内容来自微信小程序“笑果 FunFactory”)是这样写的:
小插曲
大概在一个月前的某个晚上,我家领导忧心忡忡地说明天商学院班级聚会,她有个五分钟的分享不知道怎么讲,尤其是还要做一页 PPT 就更加不知所措了。聊完背景信息之后,我给出的建议是“传递价值信息”而不是仅仅“传递信息”,比如对于这些参加商学院的同学,很直接的目的之一就是积攒人脉,那就可以用梅特卡夫定律:
Metcalfe’s law states the effect of a 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 is proportional to the square of the number of connected users of the system (n2).
你的一页 PPT 只要放上这个,然后讲一下这个商学院师兄师姐、同届校友如何连接成网络发挥价值,就已经很好了;同时在当头一棒告诉他们:仅仅加入这个商学院是没用的,要建立点与点之间的链接,也就是每个人都要主动的去向他人提供协助和接触他人,这样才能发挥价值,而不可能用守株待兔的方式实现。
然后,我把当时在某个地方作分享的 PPT 和逐字稿都分享给了家里领导作参考,并满怀期待地等待她的胜利消息。
第二天,领导一脸不开心地跟我说:“我没讲好……我上台紧张……”
(⊙o⊙)
此文首发于我的公众号不能不讲理。